2014年3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上海市相关领导参加了发布会并致辞🧑🦲。该评估报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针对“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圈内生态示范区域的建设进程”开展的评估🧘🏻🧚🏿,以期找到发展中国家生态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良好范例,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区域转型的生态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在全球生态系统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率先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而如何践行这一理念,依然存在很多现实困境👷。崇明岛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区位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作为大都市圈内的特殊生态系统🫴,也是上海市仅存的低城市化区域,崇明的发展建设受到上海市政府乃至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国探索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案例。上海市政府顶住了传统发展理念的压力,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崇明岛的“生态岛”定位,2010年正式对外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进一步明确了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定位。此外🎨,崇明还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列入科技部与上海市的“部市合作”框架体系内🕵🏻♂️。崇明致力于探索一种全新的“生态发展路径”,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现实诠释,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上海市政府在过去的15年中形成了密切合作👩👩👦👦,对崇明岛的发展也长期保持了密切关注,2006年以来已与上海市联合举办了三届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本次国际评估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综合评估,系统性地总结并评价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发展模式、技术集成体系及示范效益;提出进一步推进崇明生态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为发展中国家的类似区域提供借鉴👋。
报告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在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迫切任务的发展中国家🤰🏼,生态型道路是否走得通👩👩👧?崇明的生态建设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同于以往以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为了解决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角度来说🧑🏻🏭,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探索。
报告指出,崇明岛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围绕“生态岛”的定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崇明发展模式,具有国际推广的潜力。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遵循了一个循环模式👨🏻🦽,即确立“共同愿景——摸清现状——设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监测和评估成效”等一系列环节,并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
报告全面评估崇明岛在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可持续发展要素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明确崇明发展愿景并评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风险,在此基础上总结崇明岛有序推进生态建设的有益经验并指出各个领域的努力方向👨🔬。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区👰🏿♀️,水🏘,固体废弃物管理,低碳经济和能源效率,农业和有机产品和可持续交通等七大主题。各主题要素按照“基本愿景——现状分析——机遇挑战——总结建议和行动计划”展开。
从整体评估结果来看,崇明选择了生态发展的道路,这一选择本身就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一整体战略的指引下,崇明在生态岛的建设方向上已经明晰,基础建设逐渐铺开,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饮用水安全、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成效突出♠︎,对外联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零散式农业经营已开始向绿色🚵🏿♂️、有机品牌体系建设转变,具备了“在十二五期间努力确保全岛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的能力📂。
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自然资本不断增值、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产业不断升级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圈内的生态建设模式,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𓀊。未来崇明生态岛建设将逐步由“单纯的基础建设”转向“建设与运营并重”的发展模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崇明岛仍处于发展初期,社会经济水平不高,面临基础设施水平滞后、人才资源不足等发展瓶颈🧜🏼。报告针对以上特点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设立生态文明特区、扩大科技引领效应、巩固提升已有生态建设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人才培育和保障体系构建等。